蔡骏:在中国的文学谱系中,上海叙事是非常重
蔡骏的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春夜》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新作中,他以自幼生活的城市上海为舞台,上演一出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现场剧”。小说的灵感从何而来?和蔡骏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日前,他在上海图书馆做客,用“虚幻与现实”讲述了“春夜”中跨越历史的上海记忆。
“上海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个风水宝藏。”蔡军透露,1990年代,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大楼建成后不久,他就经常来这里借书看书。其中,他借用的卡夫卡的小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想象力,他作品中的世界观,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共鸣。”不久之后,蔡君开始写小说。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绑架》一开始写的是上海图书馆。这部小说获得了“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这段获奖经历也写进了他的新作《春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我的”父母工作了半辈子的春申工厂的历史,以及围绕工厂的两个悬而未决的案件。最早的灵感来自芬兰导演 Aki Kaurismaki 的电影《Launch》。这是一部工人题材的文艺片。主角是一位来自芬兰北部拉普兰(位于北极圈内,圣诞老人的故乡)的矿工。失业后,他意外得到了一辆白色的凯迪拉克敞篷车。由于年代久远,屋顶无法升起。 .这个失业的男人只能一个人开车,戴着头巾御寒,开着风,在白雪皑皑的北欧荒野中驰骋,背景音乐响起,一个芬兰男人深情地歌唱。这首歌叫《Valot》,蔡骏查了一下,芬兰语中是“光”的意思。这种情况和场景,这车的声音,很有诗意,瞬间点燃了他。
从2018年9月开始写这部小说。 10月初,他前往法国,因为他的《生死之河》法语版在巴黎出版,他决定加入海外剧情。写了一年左右,主人公张海的脸色变得有些清晰了。故事从一个春夜开始,以一个春夜结束。其间,许多春夜,如春露,湿黏黏糊糊的,想说话,想破,却留了下来,就像宣纸上的墨迹,慢慢地溶化、晕染。毕竟,他将这本书命名为《春夜》。
蔡军以悬疑小说出道。新书《春夜》中的悬疑元素无处不在,但悬疑的外壳之下,却充满了痛苦的工业风。与历史长河下的工人携手,蔡军带领人们梦想着上海之光的存在。业内专家认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给读者一种代入感。在《春夜》中,蔡骏用一大批文人墨客的名字和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地标,交织出他的故事,建设了自己的上海。小说中对上海红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描写尤为引人入胜。
蔡骏认为上海是一座值得书写的城市,上海叙事是中国文学血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茅盾的著作,还是王安忆的《长恨歌》,还是金玉成的《花语》,上海都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
作者:李婷
编辑:蒋芳< /p>
主编:魏忠
*文辉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zonghexinwen/2021/070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