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不仅满足口腹之欲,同时可以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 在众多的中外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有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
在众多的中外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关美食的描写。
有些作品,简直就是美食合集,让人忍不住胃里的馋虫。一边看书,一边已经垂涎三尺。
例如汪曾祺的各类散文集,多半都与食物有关。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更是汇集天下美食,堪称吃货文青的下饭神书。
然而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不光因为里面有美食,更因为它们还有感情,它们可以治愈人心。
初看老舍《骆驼祥子》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对于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底层劳苦大众,想要摆脱悲剧命运,却四处碰壁的苦楚,我还不能完全领会。
只是被作品里几处关于食物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深打动。
第一处:“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可是,待了一会儿,热汤像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这是文章的前部分,一次关于食物的描写。
书中的主人公,二十出头的祥子,用攒了三年的拉车钱---100个现大洋买的新车。还没过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抢去。除了一身的伤,和逃脱时顺走的三匹骆驼,他什么都没了。
在逃跑的路途中,他把骆驼被卖给了乡下的一个老者,得了 35 块。
虽然离买新车的钱数差得还远,可是祥子捡回了一条命,还不至于一无所有。
在海甸一家小旅店里躺了三天,没吃饭,就喝了些水。祥子像大病初愈的人,浑身没有一点力气,腿使不上劲,一动就出虚汗。
他挣扎着起身想要去吃点东西,于是去了馄饨摊儿。
这段描写就在此处。
寥寥几笔,我们已经随着馄饨汤的下肚,感受到了生命力量的注入。
第二处:“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肚子里有了吃食垫着,他刻不容缓的另一件事,就是买衣服,剃头,换身行头。虽然得花两三块现大洋,可祥子觉得未来还有希望,新衣服代表新的开始。
此时的祥子,身体还虚着,可是精神头儿十足。他要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回北平,走回那个不属于自己,却身心都眷恋着的地方。因为这儿是他熟悉的地方,“生长洋钱的地方”,让他宁愿死也不回乡下的地方。
回到这里,他才能放下了一颗心,踏踏实实地吃两碗老豆腐。
读到这儿,我们感觉到,祥子又活过来了。很快,还能变回那个精气神十足的小伙。还能攒下钱,买属于自己的车。
我们也在此刻被这碗老豆腐治愈了。
语言文字的力量就在于此。不在乎辞藻华丽,篇幅繁复。而关乎笔者用情。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因为爱人荷西的工作关系,三毛要跟随他一起,搬到荒芜的非洲沙漠去。
但物质的匮乏,不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她用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记录着生活中的苦与乐,让自己的文字,在贫瘠的沙漠开出花来。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质朴,却不失情趣。
因为每天只能吃西餐,好不容易收到妈妈寄来的包裹,三毛兴奋不已。
里面那些看似普通的,粉丝、紫菜、冬菇这类的中国食材,对于海外的华人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于是她大展身手,给爱人做了第一道菜:粉丝煮鸡汤。
可是她的西班牙爱人没有见过粉丝这种食物,虽然很好吃,却不知道是什么。
她俏皮地骗人,说这是“雨”。
“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zonghexinwen/2021/052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