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 文学大师故里行
原定去年回一趟国去游山玩水,领略故国风情,可自去年初疫情暴发以来,居家禁足,哪儿也去不了,我心里也就总有些不甘。早几天,在微信群里忽然看到有文友发出一张几年前在上海参加会议后给我在鲁迅先生故居门前拍的留影,一下勾起我对那次回国的难忘记忆。
那是在2017年的金秋十月,我应上海市作家协会的邀请,回国参加上海作协举办的海外作家与国内学者互动的上海论坛。我提前三天启程,从终年阳光明媚的太平洋此岸飞到时而阴雨绵绵、时而薄雾漫漫的苏浙沪大地。
离家去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回国过几次。因为还在上班工作,假期不多,每次也都是来去匆匆。可就在这短短的往返中,我目睹了国内飞速的发展,内心常常会被这巨大的变化而震动与欣喜。
我首先选择去了绍兴,由那儿一所大学研究华文文学的教授陪同去了安昌古镇。在一块尘土飞扬的停车坪里停下车后,教授领着我朝一个有牌坊和刻着安昌古镇字样的石碑走去。我的前面出现了一片江南水乡的景象。放眼朝前方望去,所及之处是一片白色的沿河小楼,小楼间有一条弯弯的河流,河上泛着轻舟,系着红绸布的小船载着游人悠荡。
这是一幅多么恬静而美丽的水乡风情画,我仅在电影里和画报上看到过。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奔走过去,举起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下这一片原始的古老文化奇观,生怕漏掉了哪一个景致,回美国后心存遗恨。我沿着河岸两边的骑楼间的石板过道往前走,边走边买一些当地土特产带回美国,又坐了小船在清水河上泛舟。绍兴这不大的地方能如此完整地保留好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真让我这次回国不虚此行了。
第二天,我坐大巴去了乌镇参观,从大巴走下来,原以为大广场旁边那个犹如民居的大门内仅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迈过验票门槛,走进去一看,我又被另一处更为典雅的古老乡镇给深深震撼了。
乌镇:一个多么完好保留着的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风貌的水乡古镇啊!
走进乌镇,边走边看。一条小河从独具风情错落有致的两排房屋之间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隔河相望,小河两边是江南韵味的古朴建筑。各色民居、店铺依河筑屋,青石板地面从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的民房中间穿过。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以河为街,桥街相连,从而形成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情。这个江南著名古镇从宋至清一千多年时间里竟产生了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文学巨匠茅盾、文化大师木心、现代著名文学家孔另境也都出生于此地。
我在乌镇参观了茅盾和木心的故居;接着又去拜谒了鲁迅故居、金庸故居、徐志摩故居。
在上海参加过论坛后,上海作协安排我们一行人去了常熟参观,走访了翁同龢故居和曾朴故居。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撑着雨伞,在这相邻的两座树木环绕、静谧清新、桂树飘香、曲径幽深的庭院里参观。我随着一同前来的海外作家们在清幽宁静的名人故居绿草花丛环绕的小径上漫步,行走在既有住房、厅堂、书房,又有亭、廊、榭、阁、池塘的园林中,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清馨静谧。
飞回到洛杉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电脑上查证苏浙沪一带为什么会盛产名人文豪的历史渊源。两宋时期,很多北方名士和诗书望族来江南定居,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北宋之后,赵宋南迁,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完全迁移至江南。科举极大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江南一带经济富庶,政治相对安定,给苏浙沪良好的教育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鸦片战争后成为与国外通商口岸,受外来现代教育影响,为江南地区日后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块土地的良好经济基础和安稳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江南的秀美山水、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的古雅风情、宁静安谧的生存条件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丰润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我在想,当今的苏浙沪地区有着与过去几乎完全类似的各种优越条件:前所未有的安稳生存环境;经济高度发达,在全国领先;地处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它还会出现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学大师吗?(黄宗之)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zonghexinwen/2021/051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