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的摇篮——北美作协三十年有感
今年是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恭贺协会卓然有成!这么长的时间里,移民作家的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原乡文化与异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永恒的话题。
在文化推广方面,长年来世界日报副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爱好文学的人有抒发的园地。而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之所以有必要,便是扮演着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摇篮,让这些用生命阅历写作的人,建立起一个可以相互交流扶持的平台。海外写作有乐趣也有困境,在中华文化相对贫乏的生活环境之中,需要强大的精神力支持,世界日报副刊和作家协会共同发挥了这样功能。
想起1991年春天,我返乡探亲。在台湾筹办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的符兆祥先生,希望能见我,要我协助在
符先生胸有成竹自有一套计画,他交给我的一些文件,是政要贺协会成立的墨宝,包括当时的教育部长郭为藩写了「粹集桥菁,宏扬文化」共襄盛举,毛高文先生用「海天泓藻」来勉励,时任立法院院长的梁肃戎则给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来祝贺。我一一带回美国,预备悬挂在成立大会的会场。符先生还延请了在圣约翰大学教书的陈裕清教授,希望他挑起大梁。
回美国后,我赶紧打电话给当时最要好的几位文友:琦君阿姨、简宛姐和喻丽清姐,她们都说这件事很有意义,海外华文作家斐然成章,应以文字因缘,组成华文作家联谊会,叮咛我一定要投入,她们都愿意从旁协助。琦君阿姨住新泽西,可以就近协助总会;喻丽清在北加州开始找文友,包括庄因、陈少聪、叶文可、陈若曦、史地夫、陈汉平、邓海珠、杨秋生、蔡玲、夏烈、胡为美、巴筑庆等。简宛在北卡筹组书友会。菲律宾文友林婷婷在
1991年5月4日这天真是热闹非凡,纽约的华侨服务中心迎来了全美各地作家,举行了「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成立大会,选出了十五位理事。我至今还保存着那张印有候选人的选票,依次为陈裕清、吴玲瑶、马克任、李蔚华、张凤、刘晴、李又宁、郑愁予、张天心、琦君、夏志清、喻丽清、龚选舞、马白水、刘志同、姜敬宽、张系国、叶广海。后来选出陈裕清为首任会长,吴玲瑶、张天心为副会长,叶广海为秘书长。秘书长负责掌理日常会务,劳苦功高。
当日下午的女作家「创作经验谈」座谈会,众所期待。由谭家瑜主持,琦君、简宛、吴玲瑶、喻丽清、刘安诺五位女作家分别上场。
琦君谈文学之美,体念人情,观察物态,对人要有怜悯之心,文学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灵,时时刻刻朝真善美走去。她给爱写作的人几则建议:一、情感要真,不为文造情;二、文字要精简,一句话能说完,不要说上三五句;三、心情要轻松,水到渠成,灵感自然来;四、文字要明白浅显。
喻丽清谈她台北医学院毕业,没有做过一天药剂师,却走上文学之路的有趣过程。她高中时就参加征文比赛得奖,受到平鑫涛赏识,在联合报副刊及皇冠发表作品。她说自己一直尝试,所以写诗歌、写散文、也写小说,一直在摸索着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简宛说自己喜欢透过文字分享,她追求的不是象牙塔中高深精致的文学,而是生活中花团锦簇的景色,希望读者从她的创作中,体会到这份单纯的创作之乐。
吴玲瑶拿了两个硕士,却在家带孩子,从打字机转到尿布奶瓶,有许多不适应,于是以幽默的口吻,把日常生活化为一个个笑话,分享读者。刘安诺本来学法律,出国后学新闻,在田纳西用英文写专栏,后来才用中文写幽默小品、写小说,很受欢迎。
会后大家还前往洛克菲勒中心的「中华纽约新闻文化中心」参观,晚宴设在「红楼」。
第二天早上,由张凤主持的白先勇谈「创作心得」座谈会,白先勇从在台大和同学创办《现代文学》谈起,到后来写出多本经典小说,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来自华府的作家韩秀,父亲是美国人,她在大陆住了三十年,她在周刊写了整版的文章〈华文作家,任重道远〉,文中写出她的特别经历,并期许大家怀着民主与自由的理念,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中,为华文文学事业的发展各尽一份心力,华文文坛的前景势必美好。
海外华文文学其实具备许多独特的条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感人的作品便是来自离乡、怀乡、流放的情感,再加上一些盼望、抱负、追求和狂想,所成就的。在海外,正是类似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和身分认同的重新定位及异国文化产生的冲击等,造就了华文作家开始创作的原动力。而且半世纪以来海外华人的结构,具有文学修养和兴趣的学者是留学生和新移民中重要的一环,写作如镜,令人明心见性,文学人口众多就成了华文文学潜在的腹地。海外华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多是分散而单纯的,因而有许多独处的时光,很适合阅读写作。再加上身处东西不同文化,接触面多元化,必然常面对文化冲击与融合的时刻,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新体会。期待以文会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交流,是华文作家协会成立的必要与使命。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zonghexinwen/2021/0413/473.html
上一篇:“十岁前,接触科幻文学对孩子至关重要!”资
下一篇:深耕文学翻译 增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