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奖后,文学论坛褒贬不一,陈丹青: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直到2011年,茅盾文学奖才将桂冠授予莫言。从此,瑞典文学奖便开始关注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一名不文的山东地方作家,仅仅不到一年时间,莫言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运气还是实力
对于莫言获诺贝尔奖,文学论坛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但余华却力挺好友,他曾说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茅盾文学奖大部分的好。能让一向谦逊的他说出这种话,莫言的文学实力可见一斑。但也仍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大都描写中国旧社会的阴暗,腐朽,以及人们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因为用词太过露骨,普遍让一般人接受不了。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他所写的都是不应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认为这都是所谓的"家丑",应该被遗忘,被抛弃。
而这种作品获奖无疑是会让人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单论实力来说,莫言的作品也是受到过极高评价的,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外国文坛冠以"魔幻",甚至"狐幻"的称号。
在农村长大的他受过真实的苦难,见过真正的黑暗。所以他可以用最真实的笔迹描绘出当时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惨状,让不曾经历的人得以跨越时空去触摸那个曾经的时代,让经历过当时苦难的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再次战栗,这种情感的共鸣确实难能可贵。所以《红高粱》的极高评价在冥冥中便奠定了2012年的同类题材作品《蛙》的获奖。
按道理来讲,翻译对一部作品的影响也很大。余光中先生也曾感慨:"好的翻译就像是洗脸一样",使作品得以露出其本来面目和文化内核。
好的翻译能把一些词汇美化重塑,将原本的浑水变得清澈。莫言作品的几位主力翻译都是当时知名的西方翻译家,比如葛浩文,陈安娜等。经过他们的再创作,翻译出来的东西表达的不似原先露骨,但是文字的表述方式变得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与理解。
莫言身为中国人获奖无疑是国人的荣耀,这个奖项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文学作品得到了国际最高奖项的肯定,也间接是一种中国实力、中国地位的肯定,彰显着中国在各方面都逐渐跻身国际前列。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就有人认为,莫言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点内抛出了符合外国人口味的作品,不少人甚至称他为"走狗",因为《红高粱》和《蛙》无疑都揭示了中国最丑陋的东西和最难过的历史。
虽是写实,但此类作品获奖也也会让人颇感讽刺,这也就不难理解陈丹青为何会抛出"他获奖与实力无关"的言论了。
08年预言:识中国时务
陈丹青在08年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就说过"中国会出诺贝尔奖得主,但不会是大师了。"在13年再次受访时,采访者让他表达一下对于莫言获诺贝尔奖一事有何看法。他表示:"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
对此他直言不讳,他认为莫言获奖完全是各国开始注意中国了,开始肯定中国了,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别人忽视的存在了,如今他们把奖项给我们,完全是因为中国已经强大到不容小觑的地步了,所以莫言会得奖。
此话一出,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评论说,陈丹青就是一个绘画拿不出好作品便走上了自以为是的批判家的道路,不少人甚至给他冠上了"喷子"的称号,认为他完全就是嫉妒和"酸"。
但像他这样一个将清华教授一职随意辞去的淡泊之人,又怎会在意奖项虚名。他完全是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莫言的获奖。不是从莫言的作品,也不是从莫言的为人,而是从国际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在我们都认为获奖是一种国人的荣耀时,陈丹青早在四年前就看透了获奖或将成为一种必然,而莫言恰好又是这个必然里最符合外国人胃口的人。
有人曾说:"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把卖惨,蓄意抹黑的习惯改了,就离直起身子走路的日子不远了。"相比之下,陈丹青所说的就很隐晦了,毕竟于他而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若说起陈丹青,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优秀的画作。他是当代非常特别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圈里最火的作家。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zonghexinwen/2021/02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