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复调理论在国内小说中的体现
一、复调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复调”一词本源于古希腊语,其原义是“多种声音”的意思,是18世纪之前欧洲的一种音乐术语,“复调音乐”指的是具有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多声部音乐,并且所有的声部都是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它们之间既独立存在又息息相关。独立是因为各自的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调,而相关则是因为这些声部之间若想组成音乐则是相互依托、缺一不可的。在这一基础上,借助其他的因素将这些声部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具有艺术效果的多层次整体。巴赫金借此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并发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问题》这部作品,该著作于1963年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巴赫金在这部作品中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他在作品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以下观点:复调小说的主人公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也不只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在他看来,主人公都是些意识相对独立的“思想家”,绝不再是那种完全被作者掌控的用来表达作者思想的主人公。在他的理论中,主人公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自由性,同时关注着对世界及他本人的看法还有他人的看法。并且复调小说中整部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其他方面的设定也不是书中一种中心意识或思想而展开,小说中的“他人”与“我”都能够分别在自己不同并且独立的区域中体验人生,形成各自的世界观。整部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并且每个主人公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这种接触主要指对话。因为“我”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认清自我,只有借助“他人”的认知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样的在《巴赫金全集》一书中也同样阐明了复调小说的涵义,“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理论的核心是平等和对话,和传统的“独白小说”相比,复调小说的特点就表现在平等主体的对话性上。首先,复调小说的主人公在作品中具有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由性。作者与主人公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关系,都是对话的主体。而在独白型作品中,存在的是作者单一的声音,作者操控一切,决定一切,主宰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而复调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各自存在的主体,主人公不再受到作者的约束,他们同作者一样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被赋予了两个角色,既是“对话”的组织者,又同主人公一样是“对话”的参加者。主人公的角色独立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和行为来完成设定,并且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行为对作者的思想做出回应。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它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专制集权下的单一话语的倾向。其次,主人公之间的平等主要强调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相互独立且不可分割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他们息息相关,却又缺一不可。最后,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性质同复调音乐一样,由多种声音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自身的独立性。总的来说,就是巴赫金强调主人公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复调理论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体现——以《红楼梦》为例
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理论相比,巴赫金所提出的“主体性”、“全面对话”等理论具有极大的新意,它进入中国文学界的视野之后,很快引起国内文学理论工作者的强烈兴趣。90年代开始,直接运用巴赫金复调理论进行小说分析的论文大量涌现。包括部分外国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小说。不过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着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古典小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的古典小说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就《红楼梦》这部小说而言,它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复调小说,但却无疑具有一定的复调性。
我们来谈一下《红楼梦》,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还是各人物的悲剧命运都带有复调性。从感情方面来说,宝玉的情感无疑是矛盾的、分裂的,而并非专一的指向某位女性角色。因此,以复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宝玉的情感是复调情感。他钟情于黛玉,又在宝钗那里留情。贾宝玉对她们各自的情感是独自存在着的,但又相互矛盾,这种矛盾分裂呈现出多声部,是多种思想、多种意识的对立,又不相融合。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深情、专情于贾宝玉的女子。黛玉专情于恋爱,以宝玉这个‘人’为对象。只有她能够走进宝玉的内心,真正的懂得宝玉,两人能够在共同的话题上达到契合的状态。而且两人都带有一定的叛逆色彩,这代表在精神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个世界的人。宝钗专情于封建伦理中的闺阁理念,以‘贤妻良母’为目标。她希望贾宝玉为官从政,期望自己嫁进贾府以后与宝玉过着传统上的名门生活。她的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确实可以帮助宝玉,但她无法与宝玉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她不知道宝玉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宝玉对二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又完全不同的感情上的羁绊,三者的感情都是属于组成红楼感情结构的要素,既不相融有缺一不可。所以说宝玉对二人的情感是复调情感。从人物形象分析上来讲,林黛玉由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性格上敏感多疑,很多时候为人处世会得罪他人,给自己和周围人都带来了许多烦恼。对待地位低的人她经常说出带有讽刺性的话语,时时针对别人,难免有无理取闹之嫌。至于宝钗,她是一个典型的谨守封建妇道的女子,从小在封建文化的熏陶下,认为自己就应该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但宝钗确实在人际关系中的方面,过于八面玲珑。客观来讲,黛玉从情出发,对爱情有着深深的执念,对宝玉的深情令人动容。但她的敏感、任性以及深深的孤独与焦虑无论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难以适应。而宝钗的温厚、周到、克制、豁达无疑应该得到欣赏与肯定;她注重人际关系的圆满,重视道德理性,表现出典型的理性人格特质。我们不能说二人的性格谁更好或谁更差,只是她们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二人都是平等的、对立着的、各自存在着的客体。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qikandaodu/2021/0205/330.html
上一篇:寻求信息偶遇研究的突破 ——基于近20年来国
下一篇:《诸子纪》的写作